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 楊占秋
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副教授 陳捷亮
近年來,新發、突發的病毒性流行病似乎在增加,總讓人擔憂不知下一個要出現的病毒會是什么。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醫學家最近在《科學進展》雜志上撰文稱,人類要學會在新疾病傳播之前消除它,而不是在疾病暴發后。
未知病毒層出不窮
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院202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,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,未知病毒層出不窮,近年來有不斷增多趨勢。目前預計每年有330萬人死于病毒性人畜共患病,造成的損失估計至少為3500億美元,其中直接經濟損失達2120億美元。此外,有研究稱,人們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,導致新發傳染病發生概率有所增加。
2018年,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全球新發傳染病呈上升趨勢,這些疾病會造成公眾健康危機,并且缺少有效的藥物或疫苗,十分有必要對其加速進行研究,需要引起世界重視。新發病毒傳染病包括:埃博拉病毒,病死率在50%~90%;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(MERS),病死率達40%,該病已在全球25個國家發生;寨卡病毒,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塞卡暴發疫情,危害極大。
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副教授陳捷亮說,近年新發現的病毒性傳染病危害性最大的當屬呼吸道傳染病,比如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(SARS),2012年在中東出現的中東呼吸綜合征,2019年底暴發的新冠肺炎(全球已感染4億多人,預計到2024年全球經濟將損失12.5萬億美元)。另外,新發消化道傳染病也不少,如輪狀病毒、諾如病毒,種類多,致死率較低,危害不如呼吸道傳染病。此外,還有通過血液和生殖道傳播的病毒,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流行的艾滋病病毒等。
人類活動加速新病毒出現
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傳播獎獲得者卡爾·齊默的《病毒星球》一書中強調,病毒其實如同造物主一樣,擁有創造和毀滅的“魔力”。人類歷史就受到病毒的很大影響。
陳捷亮說,人類活動不斷擴張,大面積開發森林,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到破壞,狩獵和捕食野生動物越來越多,這都加速了病原體轉移,增加了病毒與人類的接觸機會。野生動物是包括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在內很多病原體的宿主,人一旦接觸到受感染動物含有病原體的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和排泄物等,就可能被感染,導致新發傳染病。
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占秋說,研究顯示,70%~80%的新發病毒來源于動物,大多數跟人有關系。病毒特性的改變和傳播是有規律的,它需要時間進化以適應在人體內生存繁衍。例如,RNA病毒大約每10年迭代一次,病毒可變得致病性減弱,也可變得致病性增強,其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。以前,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動物的影響相對較小,即使動物感染病毒,一般也很難傳染給人。如今,人類活動改變和加快了病毒變異的速度,新的病毒就可能更快地出現。
另外,大流行的病毒一般有個特點——致命性不太高,傳染性很高,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群體危害。以冠狀病毒為例,過去100年的時間里,能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先后有7種,之前發現感染人的4種冠狀病毒,只引起普通感冒癥狀,并未引起人們太多關注。后來出現了SARS和MERS,致死率相對較高,流行范圍有限。而新冠病毒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流行,早期的病死率僅約2%,所以傳播性很高,且隨著病毒不斷變異,傳播性還在不斷增強。
預防未來流行病
世界衛生組織確定了傳染病出現的五個階段:出現前、出現、局部傳播、流行和大流行。哈佛大學的醫學家提出,最大程度地降低未來暴發疫病的風險,應該關注“檢測和遏制新出現的人畜共患病威脅”,具體應做到監測病原體、更好地管理野生動物貿易和狩獵,以及減少森林砍伐,盡可能阻止疾病從動物傳播到人類,預防未來的流行病。相比之下,檢測、治療和疫苗,雖能減少死亡,但不能阻止病毒傳播,且永遠無法阻止新病原體出現。正如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專家亞倫·伯恩斯坦說的:“每1美元中拿出5美分就可以幫助預防下一場因流行病而導致的致命‘海嘯’,而不是在問題出現后再花費數萬億美元去解決問題?!?/font>
“把錢花在預防,未雨綢繆,很重要!”陳捷亮說,還有三點:1.加強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建設,提升監測病原體的軟硬件,比如增強實驗室檢驗、檢測的能力,特別是欠發達地區,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培養,增強突發疫病的應急處置能力,同時加強信息化大數據的應用。2.要推廣“一體化健康”的概念,只關注人類健康不夠,必須同時關注動物、環境、生態的健康。3.從個人層面來說,要保持好的衛生習慣,包括勤洗手,不隨地吐痰,在人流密集場合戴口罩,不吃野生動物,生熟食物要分開,使用公筷,流感季接種疫苗等。
楊占秋說,人類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應該像對人類自身的保護一樣,有一個規范的管理制度,保護環境,維持生態平衡,與動物和平相處,不要改變它們的生活習慣。另外,相關部門應當對于野生動物貿易加強病原體監測,規范禽畜養殖、運輸、屠宰、貯存、出售等過程的防疫流程?!?/font>
【責任編輯:自然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