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內蒙古日報 2023/05/23
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大花杓蘭。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,世界易危物種。 本報記者 孟和朝魯 攝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。 國家三有保護動物金眶鸻。 白敖敏 攝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沙狐。閑攝夫 攝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。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猛鸮。王敬先 攝 5月22日...
來源:北疆風韻 2023/05/23
地處庫布其沙漠腹地、黃河“幾”字彎岸邊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,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肩負重擔。盡管煤炭資源豐富,但近些年達拉特旗主動擺脫資源依賴“老路子”,緊抓國家“雙碳”機遇,大力培育風光新能源,同時化害為利大力發展沙漠綠洲風光旅游,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善謀善為、善作善成,...
來源:內蒙古日報 2023/04/13
作品:《大森林》 │ 作者:張永剛 作品:《河水映藍天》 │ 作者:李穎 作品: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》 │ 作者:額博 作品:《銀嶺碧足》 作者:張雷 作品:《孔雀開屏》 │ 作者:袁廣明 作品:《胡楊人家》 │ 作者:納仁 作品:《...
來源:內蒙古日報 2023/04/13
光影傳情,意韻達意。最美四月天,“內蒙古印象”攝影展亮相中國美術館,117幅“大片”讓觀眾飽覽北疆風華,盡享視覺盛宴,“內蒙古印象”就像一扇窗,全國各地的游客透過這扇窗,認識內蒙古,感受內蒙古,愛上內蒙古。 千萬次傳播吸睛又“吸粉” “內蒙古印象”攝影展開幕當日,有35家媒體,近百名記者到中國美...
來源:新華網 2023/03/20
3月17日,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水書文獻。 水書被稱為象形文字的“活化石”。水書中記載了水族的天文、地理、民俗、倫理、哲學、美學等文化信息,被稱為水族的“百科全書”。2006年,水書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3月17日,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的工作...
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/03/20
前不久,一部每集只有15分鐘的文化專題片,引起了很多觀眾的興趣。 專題片里,中國文物學會會長、北京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單霽翔,在約40攝氏度高溫下,與清華大學張謹教授一起,穿行在北京市東城區,邊走邊說,聊起了東城區的諸多文化遺產。 一位北京觀眾說,雖然從小東城生、東城長,但是對很多文物古跡并不...
來源:內蒙古日報 2023/02/13
殺虎口 記者采訪 大同古城 走西口古道 明朝的東勝衛故城遺址 中華民族一家親,同心共筑中國夢。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人口遷徙事件之一。走西口,走出了一條發展之路、團結之路、繁榮之路。內蒙古日報社“循跡西口”采訪組一行8人,循著當年晉陜冀先民們走西口的足跡,越長城過黃...
來源:內蒙古日報 2023/02/13
中華民族一家親,同心共筑中國夢。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人口遷徙事件之一。走西口,走出了一條發展之路、團結之路、繁榮之路。內蒙古日報社“循跡西口”采訪組一行8人,循著當年晉陜冀先民們走西口的足跡,越長城過黃河,19天行程3000多公里,深入山西省忻州市、大同市、朔州市,陜西省榆林市和內蒙古自治區鄂...